当前位置:花店 >资讯 > 大學籌資,不只是緩解經費壓力

大學籌資,不只是緩解經費壓力


更新:2024-3-29
摘要

【教育透視】●高校籌資蘊含著巨大的教育貢獻,能否獲得巨額捐款,反映的是一所高校的教育成就。●數據顯示,

● 高校籌資蘊含著巨大的教育貢獻,能否獲得巨額捐款,反映的是一所高校的教育成就。

● 數據顯示,國內各知名高校籌資收入佔高校收入的比重也越來越高。

● 籌資成為高校獲得更大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有利於高校保持辦學特色,充分參與全球教育的競爭行列。

縱觀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發展歷程,無不與充足的辦學經費並行。教育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對大學以籌資促發展做出了制度層面的激勵保障。建立健全多元籌資機制,是“雙一流”建設高校提升辦學競爭力、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以點帶面推進高等教育事業長足發展的迫切需要。筆者借鑒世界高等教育籌資辦學經驗,結合北京師范大學有關實踐,談三點思考。

1 為高校發展籌集三大獨特資源價值

經濟資源價值顯而易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充足的經費支持是大學持久發展的動力源。美國教育家克拉克·克爾甚至斷言,“哪些大學得到最大數量的金錢,將決定哪所大學擁有十年或二十年的發展優勢”。當前,我國經濟全面步入新常態,全球高等教育競爭更趨激烈,高校辦學成本持續上漲。尤其是“雙一流”建設高校須為在校師生提供更好的辦學硬件條件、更多海內外交流機會,更豐富的教研資助計劃等,師資招聘和人才培養成本日益增加。為此,政府不斷優化頂層設計給予財政支持,高校也需要積極主動應對改革發展對經費強烈需求帶來的矛盾,籌資就成為高校獲得更大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它不僅意味著能夠緩解辦學經費壓力,更能夠以多元化、全方位、持續性的資金資源支持,幫助高校規避經濟周期性危機帶來的辦學風險,有利於高校保持辦學特色,充分參與全球教育的競爭行列,穩步運行、持續發展。數據顯示,國內各知名高校籌資收入佔高校收入的比重也越來越高。以北師大為例,2019年初學校基金會資產規模突破10億元,基金會籌資收入佔學校總收入的比例由2016、2017年的3.6%、4.5%提升至2018年的8.1%。“雙一流”建設給予高校強勁的籌資動能,籌資也為“雙一流”建設提供越來越強有力的支撐。

社會資源價值舉足輕重。高校籌資蘊含著巨大的教育貢獻,能否獲得巨額捐款,反映的是一所高校的教育成就。普林斯頓大學之所以成為校友人均捐款最多的高校,與其聞名全球的教育水平直接相關。對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來說,其辦學水平越高,越有利於各行各業領軍人才的培養,就越會受到社會的關注和回報,企業家、學生家長就願意提供善款,加入到捐贈的行列,籌資事業就會越做越好,帶來的學校聲譽越來越大,辦學水平也會越來越高,由此形成正向互動、良性循環。此外,籌資往往不是孤立的經濟行為,而是與高校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密切相關。一些因籌資而設的以名師大家、優秀校友命名的獎助學、人才獎教項目,將樹人與立德有機結合,在潛移默化中營造出“重教重學”的教育氛圍。如知名企業家、慈善家美籍華人唐仲英先生自1998年起在北師大設立“德育”獎學金,截至目前已資助了606名北師大貧困學生,計2184人次、801.6萬元。獲得幫扶的同學自發成立了師英愛心社,身體力行、薪火相傳地延續著“服務社會、奉獻愛心”的慈善火種。

文化資源價值意義深遠。文化是高校辦學的“靈魂”。內涵式的高校籌資並非隻求籌資的額度,更基於捐贈人對大學、基金會使命和價值觀的認同,注重籌資的意義、資助的導向,以切合高校需求為本,以回歸教育本質為元。此外,籌資本身還蘊含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籌資過程來看,今天的募捐努力多是為明天打基礎,以經驗創造經驗﹔從籌資結果來看,今天的募捐結果多用於未來的教師和學生,順應代際發展﹔從籌資效應來看,從政府為主的財政提供到多元渠道的財政收入的轉變,離不開籌資文化的健康培育。高校籌資工作對培養師生的捐贈意識,在校園內外乃至全社會營造“人人參與”的公益理念和籌資文化大有裨益。北師大每年在迎新季、畢業季、校慶日等舉辦校園捐贈活動,雖然捐贈數額微小,卻意義深遠。

2 高校籌資需遵循內涵發展的要求

當前,中國教育發展方式正從以規模擴張、空間拓展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轉變為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與之相應,高校籌資也需要遵循內涵式發展的要求。這需要我們准確理解籌資的初心與內涵。

·上一条:大幅优惠迎新春! 西港开埠地跨境购物节启幕

·下一条:張宏森:筑牢文化繁榮興盛的制度根基

相关搜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