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花店 >资讯 > 在艱苦卓絕中鑄成鐵軍(作品品鑒)

在艱苦卓絕中鑄成鐵軍(作品品鑒)


更新:2024-3-28
摘要

圖為劇照。 古田會議在我軍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但反映古田會議精神對我軍成長重要作用的影視作品並不太多。


  圖為劇照。


  古田會議在我軍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但反映古田會議精神對我軍成長重要作用的影視作品並不太多。紅軍主力長征后,一部分紅軍留在南方八省堅持了三年艱苦的游擊戰。閩西的紅軍在這三年游擊戰中,捍衛了蘇維埃政權,保護了土地革命的勝利果實。這支閩西紅軍是如何做到的?古田會議精神如何讓這支部隊發展壯大並在絕境中鑄成鐵軍?近期央視一套播出的電視劇《絕境鑄劍》對此予以了很好的詮釋。

  這是一部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的劇作,通過影像藝術展現古田會議精神的偉大意義。古田會議之所以在我黨我軍建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就是因為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明確了“黨指揮槍”的思想。“支部建在連上”的組織架構,使得政治思想工作在軍隊中產生巨大威力,使我軍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節節勝利。劇中的紅軍獨立營誕生在閩西地區,是以貧苦農民為主、不同習性的人群組成的一支武裝,建立之初,由於人員組成復雜,對黨的領導認識不清,對革命認識不同,紀律渙散、信仰不明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古田會議精神指引下,大家明確了受誰領導、聽誰指揮的問題,從而把一盤散沙煉鑄成了一把英勇善戰的人民利劍。

  這部劇通過講述精彩的成長故事提升藝術品質。這裡的“成長”,既有紅軍獨立營的成長,也有人物的成長。獨立營不是一組建就英勇善戰的,而是在艱苦的環境下,與反革命軍隊的艱苦斗爭中逐步成長的。成長的過程可謂千錘百煉、一波三折。從組建之初的弱小到逐步壯大,尤其是在古田會議精神指引下,把官兵的思想擰成一股繩,從而在掩護中央紅軍撤退的血戰鬆毛嶺的慘烈戰役中,在敵人“保甲連坐、移民並村”的嚴密封鎖下,從20多人突圍、100多人進山躲藏,壯大到鋤奸護地,再壯大到1000多人走向江南的抗日前線。他們在艱苦卓絕的自然環境中與天地斗,在緊張復雜的戰爭形勢下與敵人斗。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勝,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堅定的革命者李化成在斗爭中成長成熟﹔大地主之子陳天佑,從早期接受資產階級革命的啟蒙,到拋棄家產投身革命,在黨的幫助下克服自身的缺陷,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富家小姐呂臻,留蘇回國參加革命,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要走自己的路。當然也有“反向成長”的典型例証,如叛徒諸三木,起初內心贊同革命的主張,但在艱苦環境下動搖變節了,從剛開始不忍對當初的戰友下手,最終墮落成凶殘無比的劊子手。36集的篇幅裡,主要人物的變化講好了,部隊的變化自然讓人心悅誠服。

  該劇通過具有年代感的革命故事闡發具有時代價值的思想。閩西獨立營從弱小走向強大的成長,折射歷史選擇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絕境鑄劍》的故事,從獨立營及其領導人成長的角度,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正是有正確的方向、正確的領導和閩西人民的支持,獨立營才能在斗爭中成長壯大﹔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閩西人民才翻身做了主人,有了做人的尊嚴和幸福生活,更加堅定了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

  《絕境鑄劍》對歷史題材深度發掘的創作思路,為影視行業帶來啟示。該劇以當年創建並成長於閩粵贛邊中央蘇區的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八團、第三團,和在此堅持革命斗爭的老一輩革命家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以及傳奇革命者傅柏翠為原型,在大量基層採風搜集的一手資料基礎上,按照“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方法,將感人的故事進行文學性創造和藝術化表達。在制作方面,主創團隊沒有選擇所謂的流量明星,而是用精彩的故事、精湛的藝術打造新時代精品之作。相信《絕境鑄劍》的創作思路會啟發一批影視人,按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深度挖掘本地區本行業的先進人物和典型故事,奉獻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絕境鑄劍》的成功也雄辯地証明,講好故事、塑造好形象,是電視劇贏得觀眾喜愛的關鍵。

  當然,《絕境鑄劍》還有可以提升的空間,但從獨特視角挖掘本土紅色故事、“讓人民牢記共和國是紅色的”角度,該劇不失為踐行“找准選題、講好故事、拍成精品”要求的有益嘗試。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28日 08 版)

(責編:岳弘彬)

·上一条:IBM CEO罗睿兰卸任 云计算负责人柯世纳接任

·下一条:张康阳和国米俱乐部将为武汉支援30万只口罩

相关搜索
返回顶部